《中华读书报》发表 光明网转发|《楚文化标识》书评《枚述奇葩七重瓣》
时间:2025-10-22 来源:营销媒体部
近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一篇关于湖北人民出版社图书《楚文化标识》的书评《枚述奇葩七重瓣》,该书评被光明网转发。

作者:张忠家
字数:250千字
定价:128元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提及对一种文化的理解,当思绪掠过其形成的那重历史的云烟,一个个“抽象的形”或“具象的物”在我们脑海中开始浮现。此等可以是一种符号,也可以是一种具体实物或图像的概念,我们寻常称之为标识。文化标识,作为某一文化的代表性的形或物,凝聚着其独特人文内涵和精神内核。
大江歌罢掉头东,在中游与汉水奔涌汇融,更与云梦大泽执手相看,于是有了江汉朝宗的万千气象。孕育于江汉平原的沃野千里,以八百春秋为延续——历史上的楚国,因周成王封楚人首领熊绎于丹阳而立国,又因楚人崛起于“荆山”而别称“荆楚”。自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文化发轫,历经西周分封、春秋争霸、战国称雄,这片广袤疆域始终钟灵毓秀、雄奇瑰丽。尤其是,楚人独树一帜的浪漫文化,如惊鸿划破中华文明的长空,让神秘的楚地流光溢彩、风华绝代。
翻开由张忠家领衔湖北省社科院团队编撰、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楚文化标识》,“凤”“乐”“玉”“金”“漆器”“典籍”“建筑”七条脉络如同花之七瓣,逐一闻芳之下,便可体味千年楚风如何在水光山色中流转不绝,遂成史诗:既有“凤鸟翱翔”的神秘瑰丽,也有“编钟雅鸣”的金石铿锵;铭刻着“卞和泣玉”的坚韧印记,更流淌着“太一生水”的哲思天光……涵泳本书,或许可以用三个“视”概括其特点。
首先,就是开启先河视角。长久以来,为凝练楚文化的内核,文化研究领域先后有“六大支柱”“五种精神”“六大文脉”之说,如在已成体系的前人之述上再刻意追求文字和意境凝练,无论是删繁就简还是另举牙纛,动辄易陷入概念、精神等“以虚释虚”的窠臼之中。而本书巧妙地斟酌列举了七种既可具象又能体现楚文化内涵的“物件”,从“实”出发,足以管窥楚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考量荆楚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其次,就是构建融合视域。本书以楚文化最新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为基础,打破学科壁垒,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熔于一炉,系统梳理了楚文化的丰富内容,通过对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曾侯乙尊盘等极具代表性的楚文化核心器物的探赜索隐,以物证史,在生动呈现楚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完成楚文化标识研究之立体多维解读框架和精神谱系的构建。
最后,就是紧扣致用视点。不仅着眼于对楚文化标识的历史解读,更佐以丰富实践延伸,让七种标识有别于“无用之栎”,以创新思维探索其在当代的传承、活化与利用,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思路。这种紧密结合当代实践的剖析,不仅展现楚文化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更深入挖掘和阐释了楚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助力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部楚书初启页,七重花瓣待识香。《楚文化标识》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对文化传承创新的深入思考,引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触摸楚文化的历史肌理。在文化自信日益彰显的今天,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文/耿天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