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在中国近代史上,陶希圣是一位政学双栖的风云人物。长期以来,史学界囿于意识形态以及叙述模式的影响,对陶希圣其人其事,一直未能给予客观、中肯地诠释和解读,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们对在大革命潮流中“从政学人”的认知态度。 本书作者在挖掘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同时,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注重历史事实的本原,以“求真求是”的理性分析,以及生动的叙事方式,来重新认识、评说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探讨陶希圣的种种社会活动和心路历程,不仅透视出乱世潜流下“知识与权力”在现实中互为冲突、消解的书生参政之局限性,而且也再现了这一时段中国政治领域异常活跃、党派斗争内外纠缠的复杂历史场景。 这是一本具有探索性的人物著作,较为客观、中肯地解读了被长期忽略且影响重大的历史人物,值得读者关注。
作者简介
李杨,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开放时代》学术杂志常务副主编。现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名誉副研究员。 已发表《岭南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50年代的院系调整和社会变迁》。
目录
序言 上篇:亦学亦政的陶希圣 第一章 书生论政而犹是书生——真实的陶希圣 一、从五四到五卅:思想开启与震荡 二、“武汉大风暴”前后 三、七年教授生涯:创立“食货学派” 四、弃学从政.卷入政治权力漩涡 第二章 《独立评论》中陶希圣 一、赞成胡适无为政治主张 二、与胡适民主政治主张之异同 三、鼎力相助《独立评论》 第三章 “公竟渡河”的悲剧——陶希圣从政之痛 一、新旧学联的政治冲突 二、被蒋介石看中并利用 三、在认知上更接近“改组派” 四、关键时刻政治上“走失” 五、“参政而不知政” 中编:国民革命与抗战时期的陶希圣 第一章 希望与幻灭:1927年的陶希圣 一、二十七岁的中校教官 二、卷入“赤都”风暴 三、左不至共产主义,右不至国家主义 四、农民运动过火? 五、农民并没有起来 六、翻腾风浪之际,希望在何处? 第二章 向左、向右:陶希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1924年陶希圣有无入党可能? 二、沈雁冰介绍陶希圣入党? 三、另一种可能? 四、陶希圣是左派同情名 第三章 陶希圣与《中国之命运》的历史与解读 一、“陶希圣代书《中国之命运》”说法不准确 二、蒋介石推出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 三、“是为第三次反共高潮作舆论准备和宣战书”是如何提出的? 四、毛泽东第一次组织的对国民党理论宣传大论战 五、笔战演变成意识形态之争 六、国共两党争论《中国之命运》的背后 下编 与陈独秀、胡适交往的另一种记录 第一章 与陈独秀的交往 第二章 陶希圣眼中的胡适 附编(一)蒋介石日记中的“高陶事件” 附编(二)名门之媛陶琴薰 附编(三)骊珠之死 陶希圣先生年谱简编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