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九章,在继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近十年来创立的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基础、社会环境、实证检验、发展趋势、历史贡献等进行总结概括,对十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军事、生态文明、外交对策等理论和实践创新活动给予了评价,较为全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书从学术视角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同时吸收十八大的一些全新观点或提法,富于时代性和实践性,对助推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主编曾成贵,湖北浠水人。现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研究与教学。主要作品有:《红旗漫卷:湖北革命胜迹纪行》、《刘少奇的峥嵘岁月》、《极目楚天舒》等。其成果曾获中国图书奖、广东省和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目录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1 一、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1 二、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10 三、继续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17 第二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2 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2 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36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39 五、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43 六、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53 第三章 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61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61 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72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86 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95 五、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进祖国统一/99 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08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108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116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24 四、坚持文化发展服务人民/138 五、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143 第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52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52 二、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160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173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186 一、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87 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198 三、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211 第七章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217 一、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中/217 二、全面维护国家利益、强调能力导向的军队新使命思想/226 三、着眼战争观理论、军事战略理论和作战理论的创新发展/237 四、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240 五、推进以“四个创新”为主的军事领域创新发展/251 六、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256 第八章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63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263 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71 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280 四、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92 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300 第九章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312 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312 二、始终坚持党的建设主线/323 三、坚持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337 主要参考文献/357 后记/361
内容试读
毛泽东同志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人间正道是沧桑。”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和发展,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都彰明较著地向世人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和不断拓展为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毛泽东思想创立后发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胜利。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在十六大以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并确立其指导地位,进一步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开局,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阐述,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继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以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高度强调: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理论创新最根本的源泉,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由于历史上被耽误得太多太久,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几年要上一个新台阶,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主导观念。社会主义建设自然有其内在规律,在全社会各方面实际上唯快是举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中,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必然暴露,长此以往,必然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揭示了这方面的问题,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并仍然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
2003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席卷全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负责、靠前指挥,社会各方面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最终取得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总结这次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教训,党中央深刻指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阐述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同日,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把新的发展观定义为科学发展观,并阐明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坚持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指出: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就这样,科学发展观在实践的呼唤中孕育生成。
版权页:
鄂新登字01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正道中国——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曾成贵主编.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6
ISBN 978 —7—216—07662—3
Ⅰ. 正…
Ⅱ. 曾…
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理论研究
Ⅳ. D61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 089633 号
正道中国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 曾成贵 主编
出版发行:长江出版传媒 地址:武汉市雄楚大道268号
湖北人民出版社 邮编:430070
印刷:武汉市福成启铭彩色印刷包装有限公司 经销:湖北省新华书店
开本: 787 毫米× 1092毫米 1/16 印张:23
版次:2013年6月第 1 版 印次:2013年6月第1次印刷
字数:397千字 定价:45.00元
书号:ISBN 978 —7—216—07662—3
本社网址:http://www.hbp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