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9月1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宣传部召开大会,宣布中原新华书店成立,中原局宣传部部长刘子久、副部长陈克寒出席。中原新华书店由中原支队新闻大队一百七十多名出版干部组成,华青禾任经理,彭展任副经理。
10月,中原新华书店第一本图书《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著)出版,使用河南密县土纸印刷。
11月,中原新华书店迁往郑州,改称中原新华书店总店。
1949年
1月,《新华画刊》出版,为4开旬刊,8~16版,5个月后停刊。
3~4月,中原新华书店总店设立编辑部、出版部、发行部。
4月,出版中宣部规定的《共产党宣言》等12本“干部必读”图书。
5月,中原新华书店总店武汉工作队随大军南下武汉,开始接管国民党政府所经办的书店、印刷厂。29日,在正中书局原址(汉口江汉路99号)开设中原新华书店门市部对外营业。
6月,《华中文汇》出版, 16开,40页,宣传教育类文摘,12月停刊。
7月,中原新华书店总店由郑州迁至武汉,改称新华书店华中管理处,出版名称为华中新华书店。店址设于汉口南京路商业大楼,后迁往汉口黄兴路25号。
10月,华青禾等同志赴京参加中宣部出版委员会召开的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华清禾当选为主席团成员。毛泽东为本次会议题词:“认真作好出版工作”。
11月,新华书店华中管理处重设编审部,郭敬任编辑部主任(兼),梅关桦任副主任。
1950年
1月,中南局宣传部决定,新华书店华中管理处改称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设立经理室、编审部、出版部、发行部等机构。
5月,中南区新华书店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遵照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出版重点应“面向工农,多出通俗读物”。
8月,中南总分店编审部、出版部合并,成立编审出版部。
11月,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邀请武汉文化教育界人士座谈出版发行工作,与会人员提议成立通俗读物编审委员会。
12月,由中南局宣传部和四野政治部联合通知成立通俗读物委员会,成员由陈亚丁、陈荒煤、于黑丁、郭小川、徐懋庸、华青禾、彭展、郭敬、郭安仁等十三人组成。
1951年
1月1日,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编审出版部为基础,组建中南人民出版社,由中南局宣传部和中南行政(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领导,中南局宣传部秘书长刘祖春兼任社长,彭展、郭敬任副社长。
4月,《中南农民》第1期出刊,该刊为通俗教育类刊物,半月刊,共出49期,最高发行量达百万册,1953年4月停刊。
10月,中南人民出版社十余名同志,由梅关桦带队,参加“中南土改工作队”,赴湖南祁阳县进行土改工作,次年5月结束。
1952年
6月,《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艾寒松编著)出版。该书以通俗的语言论述了关于共产党员标准的八个问题,该书先后以中南人民出版社和湖北人民出版社名义发行了784万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7月,彭展任中南人民出版社社长,郭敬、梅关桦任副社长。
10月1日,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原武汉通俗出版社并入)成立,胡青坡任社长,郭安仁(丽尼)任副社长兼总编辑。
1954年
上半年,中南人民出版社迁入汉口解放大道新育村新址。
9月1日,以中南人民出版社干部职工和大部分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的干部职工为主体,兼及中南工人出版社的部分职工,调整合并成立湖北人民出版社,梅关桦任社长,华夏任副社长。
1955年
成立长江文艺出版社和群益堂,分别作为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文艺图书和通俗文艺图书的副牌。
1957年
3月,《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出版,系建国后最早由地方出版社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大型资料集。
下半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湖北人民出版社部分职工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出版工作遭受重大损失。
1958年
本年,受“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影响,出版了一部分宣传“共产风”、“浮夸风”的图书。
梅关桦调省委宣传部,杨克岚任社长。
1959年
11月,湖北省成立新闻广播出版局,湖北人民出版社为下辖建制单位,杨克岚兼任副局长。该局1961年撤销。
1960年
5月,蔡学俭、王宏则被推荐为先进工作者,15日,群英会全体代表在洪山礼堂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
1961年
国家整顿出版工作,全社编辑出版业务一度处于停顿状态。本年至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编辑出版业务逐步恢复正常,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
本年起,张尔和副社长主持全社工作。
1963年
9月,副社长张尔和带领部分中青年编辑、出版干部赴湖北省浠水县十月人民公社(原望城人民公社)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5年
春,根据张体学省长指示,组织编辑湖北版《毛主席语录》。12月,《毛主席语录》(湖北版)出版,全书17万字,840余条,为当时仅见的地方版《毛主席语录》。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湖北人民出版社成为“重灾区”,出版工作再次濒于停顿。在此期间,仅承担“两报一刊”重要社论以及单张毛主席语录等出版任务。
1971年
3月,田忠、蔡学俭赴京参加国务院出版口组织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对出版事业的复苏和重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年,出版发行局设立编辑组,组长吕庆庚,在社编辑仅17人,开始了文革后期的出版工作。
1972年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现代汉语修辞知识》、《语文基础知识》等一批读物受到读者欢迎。
1973年
7月,进驻省出版发行局、湖北人民出版社的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军宣队)和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工宣队)撤离,湖北省革委会任命任崇为省出版发行局局长、党组书记;田忠、于溪为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1975年
5月,出版发行局副局长于溪等四位同志参加国家版权局在广州举行的“中外语文辞书出版规划座谈会”,于溪代表湖北主动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汉语大字典》的编撰出版任务。
1976年
10月,粉碎“四人帮”,湖北人民出版社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1978年
按照省委部署,开始纠正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错误,对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员恢复政治名誉,落实工作及生活待遇。
1979年
12月,于溪、蔡学俭参加在长沙举行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地方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开始从“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调整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
1980年
5月,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发行局更名为湖北省出版事业管理局,与湖北人民出版社合署办公。
1981年
10月,共青团武汉市委主办的《武汉儿童》画刊及全体人员并入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年
6月,文化部批准湖北人民出版社增加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三个副牌。
12月,首届全国农村读物评选授奖大会在北京召开,我社《一年农事早知道》获二等奖,作者梁银祥作为获奖图书作者的唯一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本年,在一个综合编辑部的基础上,改设政治文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少年儿童、教育、词典、《汉语大字典》等七个编辑部。
1983年
6月,湖北省出版事业管理局撤销,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代行全省出版发行管理职能。程远凯任社长、党组书记;蔡学俭任总编辑、党组副书记;杨中岳、陈震雷任副总编辑、党组成员;路用元任副社长、党组成员;于溪任顾问。
9~10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召开通俗政治理论读物座谈会、古籍整理出版会议。
1984年
2月,湖北省出版总社成立,行使全省出版行政管理职能,与湖北人民出版社合署办公,延续局社合一体制。
7月,副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开始独立经营。
9月15日,在汉口武汉剧院举行湖北人民出版社建社30周年庆祝大会,中共湖北省委发来贺信,刘祖春到会祝贺。
9月,副牌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牌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独立经营。
10月,李效时任湖北省出版总社、湖北人民出版社社长。
本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启用社徽。
1985年
1月,在长江文艺出版社美术编辑部(前身为湖北人民出版社原美术组)基础上组建湖北美术出版社,并开始独立经营。
3月,总社任命陈锐科为湖北人民出版社社长助理,卢福咸为总编辑助理。受局(社)领导委托,处理人民社日常工作。
同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增加湖北辞书出版社和荆楚书社两个副牌。
5月,湖北省出版总社更名为湖北省出版局,行使出版管理职能。
1986年
6月,省编办定湖北人民出版社为副厅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政治理论编辑部、经济编辑部、文史编辑部、《荆楚书社》编辑部、辞书编辑部、经营管理部,为处级单位。
10月,省委组织部任命陈锐科为社长、卢福咸为总编辑。局社分家后的新领导班子开始形成。
同月,《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到会祝贺。
1987年
2月,省委宣传部任命李航为副社长,潘熙祥、刘道清为副总编辑。
8月31日,成立社总支部委员会,陈锐科任书记。
1989年
12月,副牌荆楚书社撤销。
1990年
5月,社长陈锐科离休,卢福咸总编辑主持全社工作。
9月,省委宣传部调任原湖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金安为湖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本年,以副牌湖北辞书出版社名义,同四川辞书出版社共同完成《汉语大字典》(8卷本)的出版任务,新闻出版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总结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到会祝贺。
1992年
1月,李航调任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刘道清调任省新闻出版局图书管理处处长。
11月,省委组织部调任原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鼎华为湖北人民出版社社长。
12月,省委组织部任命胡光清为副总编辑,魏世弟为副社长。
1993年
1月,副牌湖北辞书出版社开始独立经营。
2月,设立《中国图书大辞典》编辑室。
5月,合资经营武汉普特印务公司。
7月,经省出版局直属机关委员会批复,第一届中共湖北人民出版社委员会及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组成,刘鼎华任党委书记,陈金安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同月,省新闻出版局下发《关于湖北人民出版社实行社长负责制的通知》。
9月,召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
1994年
10月,承担人民出版社《邓小平文选》在湖北省的租型出版任务,一至三卷总印数超过150万册。
同月,第六届全国书市在武汉举办,省新闻出版局授予我社六届书市“先进集体”称号。
11月,省委组织部任命陈金安为湖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1995年
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被列为湖北省新闻出版系统改革试点单位。同月,省委组织部任命王建辉为湖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10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湖北人民出版社 “全国良好出版社”。
1996年
1月,举行庆祝建社45周年座谈会。
4月,职代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社内部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意见》。
5月,湖北省出版(集团)总社成立,与省新闻出版局一个班子,两块牌子。
6月,承办全国人民出版社第五届年会。
1997年
1月23日,《李四光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会议,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温家宝在大会上讲话,出席会议的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和二十余位中科院院士。
8月,在《中国图书大辞典》编辑室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图书年鉴》编辑部。
本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湖北人民出版社“全国良好出版社”称号。
1998年
5月29日,《中国图书大辞典》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高明光及出版界老领导、著名学者以及在京出版社代表等。
7月,省委组织部任命王建辉为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副局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郝国杰为湖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
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共同出资兴建的20层职工住宅楼落成。
1999年
1月,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1998年度全国“优秀出版社”。
4月,《成功》杂志创刊。
开展“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党性党风教育活动。
2000年
9月,根据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加强湖北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工作的纪要》,湖北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部撤销,相关人员及古籍整理工作转至湖北教育出版社,代管的《汉语大字典》编辑部撤销,《汉语大字典》版权转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月14日,庆祝建社50周年大会在洪山宾馆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缪合林到会祝贺并在会上发表讲话。
9月,省委组织部任命新一届领导班子,刘道清任社长、党委书记;郝国杰任副社长、党委副书记,魏世弟任副社长、党委委员,李尔钢任副总编辑、党委委员,张跃任副社长、党委委员。
刘鼎华调任省新闻出版局助理巡视员、胡光清调任湖北少儿出版社社长。
2002年
4月中旬,职代会通过《湖北人民出版社岗位责任制的考核与奖惩办法》。
6月,承办中南地区五省人民出版社优秀图书评选暨出版工作研讨会。
10月,成立网络出版编辑室。
11月,社网站开通(域名http://www.hbpp.com.cn)
2003年
5月15日,职代会通过人员聘用制度实施方案。
7月,全社整体搬迁至武昌洪山区雄楚大街268号出版文化城办公。
2004年
3月19日,总署图书司司长阎晓宏在我社听取《中国图书年鉴》工作汇报。
10月,长江出版集团成立,湖北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单位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变更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刘道清任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湖北人民出版社社长。
本年,开展新闻出版业“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
2005年
3月,社党委向集团提交报告,分专题论述人民社的发展历史、经营现状、改革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集团应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走出困境,重塑辉煌。
5月,中国图书年鉴编辑部转入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12月26日,新闻出版总署、长江出版集团在被京召开《中国图书年鉴》(2005卷)出版座谈会。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图书司司长吴尚之和集团王建辉、刘道清以及数十家在京出版社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本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06年
4月,向省委宣传部、长江出版集团送交《湖北人民出版社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报告》,提出鉴于人民社出版职责的特殊性,应在改革中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同时提请上级部门在改革过程中帮助人民社做好长远发展规划。
7月,承担人民出版社《江泽民文选》在省内出版发行的租型任务。同月,实行新的劳动用工制度,聘用大学生开始签定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
12月,李尔钢调任崇文书局社长。
2007年
1月,刘道清社长在职代会上就文化体制改革、工资套改、汉口新育村开发等问题通报有关情况。
4月,《湖北近代革命史》出版座谈会在省政协举行,陈明、王群、王生铁等老领导及李先念夫人林佳楣出席。
7月,人民社部分职工向省委领导递交报告,结合各省出版改革情况以及改制中对人民社的做法,吁请慎重处理改革中的问题。
同月,集团发文决定,新育村人民书业大厦开发项目交由湖北省出版总社负责运作,湖北人民出版社配合协调相关事宜。
8月29日,省委宣传部张昌尔部长在“人民社全体职工”的报告上作出批示:“出版集团要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
9月,刘道清社长分别在全社干部会议和职代会上,就转企改制问题向干部职工通报情况并进行思想交流。
10月,举办中南五省研讨会。
11月,集团就人民社转企改制问题向省委宣传部递交专题报告。
本年,刘道清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2008年
1月,国家《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我社清理并规范劳动用工。
2月,《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创刊。
4月,省委宣传部任命王建槐、刘冠军为湖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党委委员。
7月,中国图书年鉴编辑部更名为年鉴与方志编辑部;《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编辑室更名为《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编辑部。
2009年
3月,参照新的事业单位工资体系进行工资套改,自2006年7月起计算。
7月,根据集团要求,《成功》杂志划转至湖北大家报刊社,《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投资管理主体变更为集团公司。湖北普特印务有限公司注销。
9月,由省政府出资印刷的公共阅读产品《湖北公众防灾应急手册》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印数700万册。
12月,职代会通过职工分流安置方案。
同月,根据转企改制要求,我社更名为“湖北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单位变更为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本年,全社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
2010年
1月,因改制和上市工作需要,刘道清社长工作重心转向集团公司。张跃副社长代表湖北人民出版社与集团签定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主持全社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4月,职代会通过我社根据集团统一要求制订的《职工安置方案》和《原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养老、医疗问题的处理方法》。
6月,全社原事业身份职工签定劳动合同,经批准,18名同志办理内部退养。
7月,原事业体制职工与退休人员领取社会保障卡。
10月,集团下发137、138号文件,对转企前已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及相关事项予以规范。对上市后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归属、经费保障以及医疗补助事项作出了规定。
11月,向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提交《关于上市后我社干部问题的报告》,陈述人民社历年来干部管理的情况,以及外省的做法,认为应稳妥处理人民社干部在管理权限及相关待遇方面的问题,以保证改制后干部队伍的稳定。
12月,根据集团《关于湖北人民出版社资产划转事项的通知》,新育村33号大院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等资产划转至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
1月,集团《原事业在编在职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实施。
同月,我社承担中央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下两册)在湖北省出版发行的租型任务。
2010年1月,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完成转制改企工作。11月1日,集团公司“借壳”成功,上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2月,省委宣传部宣布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拟运行的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至此,湖北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